定西岷县:党群携手创建“1236”模式 让“枫桥经验”在岷山脚下落地生花

网站首页 » 新时代“枫桥经验”

定西岷县:党群携手创建“1236”模式 让“枫桥经验”在岷山脚下落地生花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3-09-11 4044

定西市岷县岷阳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对标“追赶发展走在前、平安稳定须先行”工作要求,以防范化解突出矛盾风险隐患为重点,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党对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双网共治’、‘三措并举’、健全六项制度”的“1236”模式及创新“小区广场议事厅”协商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方法,不断破解制约矛盾纠纷调解效能问题,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见实见效,推动“枫桥经验”在岷山脚下落地开花,持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深化党建引领,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持续强化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全域理念”、系统思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角落。选优配强2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183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整合辖区党建资源,动员辖区单位党员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活动。使全域矛盾纠纷工作如脑使臂、如臂使指、使指发力,打通了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最后一米。


突出“双网共治”,织密两个管控网格,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底座。深入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通过建立“网格+网格”模式,努力做到矛盾纠纷问题“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依托甘肃省信息化管理平台、陇情e通APP、智慧岷县等平台,建立一个线上网格,采取网上社情民意网格“办”、网上反馈问题网格“治”,强化网格内线上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提升、正面引导和教育管理。同时,强化敏感信息搜集和上报,全面掌握线上动态信息。织密一张线下网格,采取横向到边联动化解、纵向到底包抓化解的方式,横向联合部门力量,强化协同协作处置,纵向延伸村(社区),贯穿至网格,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同频共振”成效,抓好线下日常管理服务。对81个网格,按照“逐网逐格、格不漏户”要求,强化基础攻坚行动,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按照“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则,全面排查各类可能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努力做到矛盾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今年以来,岷阳镇排查及接到警情推送的矛盾纠纷共76件,调解76件,调解率100%。


坚持“三措并举”,实行三种治理模式,切实推动治理关口前移。通过推行网格员日常巡查报、群众居民随手举报、各级部门反馈督办三种渠道收集矛盾信息,把具体工作落实到网格内,使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走访过程中,时刻掌握网格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将网格中收集的社情民意及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题向网格党组织汇报。采取网格内及时解决、社区内集中调解、乡镇内联合化解三种途径处理方式,紧盯矛盾纠纷源头,加大资源、力量、要素、机制整合,探索“小区广场议事厅”协商化解矛盾纠纷方法,及时有效化解辖区出现的矛盾纠纷,激发群众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网格“办小事、报大事”和部门“办实事、解难事”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治引领、德治教化、法治保障、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社会体系。以“五治融合”为牵引,守牢政治引领制高点、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选准德治教化结合点,夯实自治强基立足点,撬动智治支撑创新点,以“五治”促“共治”,切实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格局。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省、市、县委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的决策部署,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作为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汇聚“正能量”,打造治理“同心圆”。二是积极推动德治教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融入村规民约、志愿服务、交通劝导等元素,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法规宣传宣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推进基层治理制度创新。三是成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执法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四是有效健全自治制度,通过建立一个机制(辖区单位、辖区居民三方联动机制)、一个公约(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五支队伍(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者队伍、网格员队伍、群防群治队伍),为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提供坚强保障。五是深入拓展智治管理深度,依托甘肃省信息化管理平台、陇情e通APP、智慧岷县等平台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思路,设置指挥调度、风险研判、矛盾化解、网格服务等应用模块,做到全域感知、深度思考、使用便捷、及时升级,推动平台与群众密切联系,向网格延伸,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赋能。


健全六项机制,坚决做到六个到位,全面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一是网格责任靠实机制。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镇、村(社区)、网格三级网格责任体系,包村(社区)领导和村(社区)干部承诺该村(社区)所有群众摸排信息、管控措施清楚真实,网格长承诺所有社内群众行踪动态真实,户主承诺所提供家庭成员情况真实,进一步构筑“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的防控责任体系,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二是群众需求收集机制。充分开展入户走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征集群众需求,并对群众需求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形成群众需求清单。另外在镇政务服务大厅、村(社区)便民服务点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受理窗口,直接受理群众诉求,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马上办理,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统计上报,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群众诉求畅通。三是普法宣传预防机制。结合重要节点、时段,充分依靠村(社区)工作人员、基层网格员、网格长、党员志愿者力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法律途径反映诉求、解决纠纷的习惯逐步养成。四是风险隐患排查机制。采取全面排查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检查力度,坚决对各类风险隐患“零容忍”,确保隐患问题及时整改,有效防控化解风险;针对发现的问题,加强监督管理,精准管控风险,从源头防范事故。五是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综治、信访、司法、派出所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作用,紧紧围绕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存在的矛盾纠纷进行全方位、“拉网式”大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限时化解,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化解在小、在早、在村(社区)一线。通过定期开展“回头看”的方式,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关注矛盾化解后事态发展演变情况,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死灰复燃。六是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健全民主协商机制,推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重要会议旁听制度,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情况和建议的“直通车”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做到随时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的评价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短板,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