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凉市泾川县高平司法所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矛盾特点,总结出专项化解方案,并在多元场景中深入实践完善,依法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得到了生动诠释。
重大疑难纠纷:
“五步工作法”,让“问题清单”变“满意清单”
针对重大疑难纠纷,高平司法所整合“三级网格”力量与“多元共治”资源,推行“疏、帮、访、查、化”五步工作法,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疏”解心结:联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五老人员” 与当事人“拉家常”,借助乡规民约和身边案例疏导情绪。今年已开展“法理情”专题恳谈会8场。
“帮”办实事:对于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由网格员对接民政、人社等部门,落实低保申请、技能培训等帮扶措施,累计解决实际问题12件。
“访”清动态:建立特殊人群“双周走访”制度,司法所工作人员联合镇村干部、治安户长上门了解思想状况,及时发现5起苗头性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查”明隐患:每月联合镇综治中心,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高频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红黄绿”风险台账。
“化”解积案:对“骨头案”启动“所庭联动+公开听证”机制,邀请律师、乡贤组成调解团进行调解,群众满意度达到98%。
婚姻家庭矛盾:
“五维联动”,守护小家里的“大平安”
聚焦“家庭”这一最小治理单元,联合镇妇联、派出所构建“排查、预防、调解、宣传、教育”全链条机制,守护小家庭里的“大平安”。
网格梳网查隐患:29个网格的专职女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重点关注分居、家暴等6类高风险家庭,建立“一户一策” 动态档案5份。
分级吹哨快响应:一般纠纷由“执委婚调室”就地调解,复杂问题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法庭、心理咨询师组成专班介入。今年以来,化解家庭纠纷5件,实现矛盾“零激化”。
法治浸润树新风:利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最美家庭”评选等载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法》编成快板、小视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场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
情感修复防复发:对已化解成功的家庭矛盾纠纷,由“五老人员” 定期回访,提供亲情沟通指导,避免矛盾反弹,被群众称为 “婚姻守护人”。
家庭赋能强根基:针对家庭发展需求,引入“法治引领+心理疏导+亲子教育”服务包,联合镇民政、教育部门开设“家庭成长课堂”,为亲子冲突家庭定制沟通方案,开展婚姻关系讲座3场,让“治未病”成为常态。
人民调解:
“五个一”工程,让“依法办事”成为自觉
将“多元共治”理念融入人民调解工作,打造“预防—受理—化解—服务—宣教”闭环体系,让“依法办事”成为自觉。
一张网格抓预防:262名网格员化身“法治宣传员”,每月入户发放法治宣传资料,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依法逐级走访”流程,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一个窗口通受理:工作人员在便民大厅“司法窗口”坐班,衔接民政等部门,实行“一窗登记、分类转办、限时反馈”,实现“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减少群众跑路。
一套机制优化解:建立“调解优先+司法确认”联动模式,对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优先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解决。今年以来,调解协议办理司法确认1件,履行率达到100%。
一条热线连民心: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值班值守制度,在村委会公布村居法律顾问联系方式,通过现场咨询、电话答疑等方式,实现“问题线上问、政策随时答”,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20人次。
一场宣教润人心:通过“赶集日普法”“法律八进” 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3场次,辖区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难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显著提升。
这些扎根一线的“微创新”,本质上是“所庭联动拧绳、三级网格兜底、多元力量唱戏”主机制的场景化延伸。如今的高平镇,矛盾纠纷化解已从“头痛医头”的被动应对,转向“系统施治”的主动治理,部门协作在网格里“握手”,法理情在院落里“交融”,平安和谐在民生里“扎根”,真正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框架”更有“生活温度”。下一步,泾川县高平司法所将持续深化“乡土化”治理路径,推动更多资源下沉一线,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更多基层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