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雪域高原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检察院坚持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深植履职血脉,创新构建“党建+”融合工作体系,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高原公平正义与和谐安宁。2024年以来,8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1件案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司法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获央媒聚焦,探索出民族地区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三色教育”激活干部队伍新动能
创新打造“三色教育”体系,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新动能,推动各项检察工作创优提质。
“红色铸魂”强信仰。建成“检心向党”教育阵地,运用VR沉浸式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展厅,通过还原全国各地的知名红色展馆,使全体干警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感悟革命精神,筑牢政治忠诚。
“金色强基”提本领。建立“互联网+培训”多平台联合学习机制,依托学习强国、中检网、检答网、藏乡天祝等平台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累计400余人次,有效破解“本领恐慌”,并为青年干部成长为“检察尖兵”持续赋能。
“绿色护航”践初心。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局,联合永登县检察院、互助县检察院建立大通河流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常态化巡查工业农业污染、非法采矿、林草侵占及文化遗产破坏等问题,推动解决各类生态问题25件,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尽责。
“党建+”机制破解高原法治难题
立足雪域高原实际,精准对接民族地区法治需求,将党的组织优势深度融入检察履职。
“石榴籽”纾民困。打造“石榴籽”民事检察模式,检察干警深入牧场帐篷,紧盯草场界限、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等牧民关切领域,强化调查核实与检调对接。在一场多户草场纠纷中,精准锁定矛盾根源,协同镇村干部及牧区长者释法说理、居中调和,不仅促成本地和解、化解群体冲突风险,更成功修复邻里亲情,将公平正义播撒至草原深处,帮助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定分止争。
“五心服务”解心结。始终践行“五心”接访服务,不断深化优质接访服务和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草原牧区,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检察干警化繁为简,用“牛羊经”“毡房语”讲透法理案例,把“听得懂、信得过”的法律服务送到当事人身边,并跟进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消除矛盾纠纷隐患。
“格桑花”护成长。由业务骨干组成的“格桑花”未检团队,创新“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社会帮扶”机制。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涉罪案件时,检察干警联合心理咨询师,多次深入牧区开展“家访式帮教”,最终帮助迷途少年重返校园。2024年以来,天祝县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20%,相关事迹被各级各类媒体深度报道70余次。
文化育检厚植高原法治沃土
深植文化根基,不断丰富检察工作司法为民、服务发展的深厚内涵。
以书香润检心。成立天祝县图书馆检察院分馆,配备各类纸质书目5类1500余册,电子阅读器2台,还增设了天祝县藏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专栏,展示地方特色与法治历史。开展“书香玫瑰”阅读经典分享会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干警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队伍综合素养与履职能力。
以廉洁铸检魂。找准检察机关廉洁文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精心打造出融思想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廉洁文化长廊,生动展现机关廉政文化。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及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筑牢廉政防线。
以数字赋能法治。通过搭建“云端法治讲堂”及直播课堂,用新形式普及法律法规并穿透校域壁垒。建立“检校问诊室”以“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模式,整合检察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一站式破解青少年成长难题。通过智慧普法构建“穿透式”服务体系,融合全媒体平台多维解读典型案例、讲好履职故事,传递检察为民的深度与温度。设立网上信访平台拓宽诉求渠道,并依托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访风险预判,有效提升法律监督与社会治理质效。
从守护母亲河到呵护“格桑花”,天祝县检察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用“党建+”之笔,在雪域高原绘就司法为民的新时代画卷。“检察官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美丽又温暖,给我们带来了安全和幸福。”当地藏族群众才让卓玛的话,道出了牧民们的心声。新征程上,天祝检察人将持续高擎党旗,让公平正义的光芒,照亮高原的每一片草场,温暖每一个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