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了,短短3天时间,51500元机械设备租赁款终于拿到手了!”7月7日,在酒泉市阿克塞县综治中心,瓜州县机械租赁个体户张某某、刘某某、邢某三人带着锦旗,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这是阿克塞县综治中心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又一鲜活实例。
近年来,阿克塞县综治中心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实战化运行效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富效率,综治中心群众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规范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阵地
阿克塞县综治中心近百平的服务空间内,10个服务窗口整齐排列,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矛盾调解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以前办事得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这里“一站式”就能搞定,太方便了。”7月4日前来办事的金山社区居民库丽太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便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综治中心建设的高度重视。2023年,投入20余万实现县综治中心在沿街地段揭牌运行,2025年,投入16.5万元完成提档升级改造,解决场地扩建、人员编制等重点难题。同时,在4个乡镇实现平安法治办(综治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有机融合,形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基层受理矛盾纠纷76件,占全县矛盾纠纷56.3%,调解成功率达88.2%。
阿克塞县综治中心设立中心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既有法学会法律专家和专业律师,也有熟悉哈萨克族习俗的“土专家”。专职网格员玛依拉古丽加入调解队伍后,用“双语”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全年参与调解纠纷16件。中心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总结提炼”的培训模式,网格员、调解员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实战运行,激活矛盾化解新动能
网格管理让治理更加精细。“保阿姨,绿化管不出水的问题我已向有关部门反馈,他们说下午派人过来排查。”网格员刘俊豪一边记录,一边向居民保某反馈。全县24个网格的24名专职网格员,每天活跃在街头巷尾,今年以来,累计走访群众4000余户;收集答复社情民意800余件,其中70%能够当场解决,其余难以解决的诉求问题,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及时联络相关部门处理解决。
信息化让治理更加高效。中心紧盯平台管理和使用人员操作应用水平,对症下药,强化培训,提升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命案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以及“陇情e通”APP等信息平台实战水平。至目前,开展综治信息平台实操培训3场60余人,累计录入更新平台各类信息数据10220条;命案风险智能预警系统录入并进行持续管控矛盾纠纷数据11条。
风险预警让治理更加主动。中心广泛收集乡镇、政法各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数据,发布综治形势分析研判专报6期,通过同期数据比对,精准发布预警提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实现了对矛盾纠纷隐患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有效避免了“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让治理工作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出击”,进一步筑牢了基层平安防线。
民族特色,彰显基层治理温度
多元联动机制则让“硬骨头”问题迎刃而解。通过“阿德力哈孜”“好大姐”“一壶奶茶”等特色调解室,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多种手段、多方参与、协同作战的方法,集中销号化解,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2025年,成功调解草场争议、家庭婚恋、邻里关系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34件,成功率达89.5%。
双语普法让“法律密码”融入日常起居。县司法局定期通过法律直播间,创新推出“法在身边”线上普法栏目,播出双语普法短视频28期,安排公职律师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开展法治讲座8场,组建“冬不拉普法队”深入田间牧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牧民群众讲解最新政策法规1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基层自治让“邻里守望”成为生活常态。充分尊重民族习俗与群众意愿,健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融入自治规范。阿勒腾乡全面依托“协商议事会”“一约四会”,定期商议解决草场划分、水源使用等牧区难题问题;民主社区通过协商议事会、“凉亭微课”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发动居民自主解决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民生实事20余件;切实形成“大家事大家议、大家管”的自治氛围,让基层治理充满烟火气与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