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武威市天祝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政法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政法工作三年大提升行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和创造了一批接地气、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天祝实践”,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疫情防控等重点维稳工作,确保了全县“政治绝对安全、大小事都不出”。
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
全县政法系统自觉把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省委《实施细则》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保障工程谋划落实。县委常委会会议多次听取和研究政法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政法部门点对点、面对面调研督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为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法系统把“当下治”与“长久立”结合起来,着力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和执法司法制度监督体系,新建《贯彻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实施细则”》等147项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规则、请示报告、列席民主生活会等各项制度,确立政治规矩,确保了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
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队伍有了新气象
政法系统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和训词精神刻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举办政治轮训班27场次、研讨交流19场次、理论中心组学习25场次、专题讲座23场次、革命传统教育26场次、观看党史学习专题片42场次,激励广大政法干警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忠诚履职尽责能力进一步提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贴心服务群众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探索建立了一批解民忧、纾民困等服务群众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优化巩固天涯若比邻调解成“知己”模式、“门诊式”庭审和“令状式”裁判速裁模式、促成刑事和解解“死结”模式、“板凳会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磨破嘴皮子+跑断腿肚子”模式,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点赞。县公安局打柴沟派出所所长狄世俊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被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为“板凳”所长。
平安天祝建设迈上新台阶
县委、县政府将平安建设目标责任考评纳入全县实绩考核范围,建立完善平安指数发布机制、平安建设对标强基双月调度等制度机制。召开平安建设对标强基双月调度工作会议6次,发布平安指数12次,制定印发《天祝县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方案》和20个《平安细胞工程创建考核评价细则(试行)》,提高平安细胞创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平安家庭、平安宗教场所、平安校园等“平安细胞工程”创建参与率达到了100%,创建市级“平安家庭”21户,“最美家庭”22户,县级“最美家庭”50户,乡镇“平安家庭”216户。全县上下形成“全民参与、平安有我”的生动局面。
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得到新提升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加强风险防范化解,排查9类43个方面的涉稳风险逐一化解。加强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检查车辆17525辆(次),核查人员39258人(次)。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40件,化解率达98%。严格落实城镇“l、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50名专业应急处突队伍和26名民兵应急小分队适时待命。民兵队伍990名、群防群治队伍721名、联户长5325名、治安户长216名经常性开展演练活动,确保作用发挥到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突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五位一体”责任体系,形成整体联动、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道德储蓄所、道德红黑榜等乡风治理模式,“四个三结合”、“3252”矛盾纠纷调处、“你码上说、我马上办”、“亮灯模式”、城市社区“1245”工作法等基层社会治理14种新模式,为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打造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天祝样板”。典型经验案例刊登在新华社11篇、中国长安网3篇,民主与法治网2篇;省市级媒体28篇;县级媒体30余篇。
法治天祝建设开启新篇章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在县融媒体中心建立“法治天祝”“法治讲堂”普法专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1100余场次、“送法下乡”活动230场次,普及10万余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8640名,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85个,建立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处,乡镇、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室)197个,初步构建起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多元化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