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新凉州模式”,看看有啥不一样!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2-03-16 4131
字号:A A    颜色:

  武威市凉州区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宣传网,让法治文化在凉州遍地开花,进一步提升了公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了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新凉州模式”。

依托“法律八进”活动    构建普法宣传大格局


  按照“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稳步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武威市凉州区“一盘棋”谋划,把法治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的有效载体,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法律八进”、“宪法十进”、“民法典十进”、“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活动。通过培育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举办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切实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法治力量浸润人心。


 

  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建设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社区,运用展板、条幅、LED、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展示法治文化成果,营造法治文化氛围。目前,凉州区共制作移动法治宣传展板1250余块,在城乡主干道、小区楼院,公园、办公区域等醒目位置设置宪法、民法典、扫黑除恶等法治宣传栏(橱窗)1853块,户外电子显示屏2200余块,车载电子电视屏1000余块,标语横幅1.2万余条,固定法治宣传车辆15辆,法治灯箱4000余块。在电视、互联网不定期滚动播放法律法规宣传标语。通过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移动“点”平台,使受教育者自觉增强法治意识,成为法治文化的“代言人”、普法宣传的志愿者。

  凉州区司法局普法办主任殷贵生说:“我们充分运用展板、宣传栏、电子屏、电视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宪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将‘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轻松融入其中,融入百姓生活,使市民群众在休闲娱乐时,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

 

依托新媒体普法矩阵  拓展“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新渠道

     

  在普法教育中,凉州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建立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共建成区、镇、村三级普法微信群网络551个、微信公众号73个、官方微博6个、官方抖音账号6个、今日头条官方账号10个。在凉州政府网设立了“学习宣传宪法、贯彻实施宪法”、“七五”普法、“扫黑除恶进行时”等专题专栏,推送普法信息200余条。近年来,全区各单位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头条等,推送普法信息7180条;在《甘肃司法网》《凉州长安网》分别撰写发布法治动态信息404条;通过“凉州融媒”“凉州公安”“凉州司法”等官方抖音账号或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重要时间节点及时推送法治宣传短视频1000余条,实现新媒体矩阵齐力发声,开创了“指尖普法”新模式。

     

  以“线”促延伸,大力开展特色宣传活动,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工程。凉州区充分利用凉州民间文艺大赛、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三下乡”、“乡村大舞台”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演出246场(次),传播法治文化,将法治理念送到群众家门口。积极开展“法律八进”“宪法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交通安全行”“大手牵小手”等系列宣传活动1530余场。举办“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武威”等主题书画摄影展2次,让广大群众得到法治洗礼,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凉州区金羊镇东沟村村民王全年说:“凉州区司法局的干部职工经常到我们镇上或村上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面对面解答农民群众在邻里矛盾、经济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提供相关的法律帮助,确实解决了我们的许多实际问题,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大。”

 

依托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形成普法宣传多方联动

 

  凉州区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全要素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精心打造基层普法的坚实阵地,让法治文化阵地真正接地气、有温度、润民心。

  打造法治文化公园,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创新载体、整合资源,在不改变天马湖滨河公园原有景观的前提下,精心打造融合法治元素与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巧妙注入宪法和民法典法治文化元素,把法治文化理念融入公园景色之中,赋予公园新的文化活力,让老百姓在闲庭信步中接受法治的熏陶和洗礼,已然成为武威城区一道靓丽风景线。凉州区司法局副局长蔡福山对记者说:“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就是通过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广大居民在娱乐、休闲、健身过程中获得法律知识,受到法治教育,形成‘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强化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弘扬法治德治文化。凉州区各镇、街道在现有文化广场的基础上,建成法治文化广场85个,突出法治文化宣传,精心选用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法律条文、名言警句、法治漫画、举案说法、生活格言、法治书画、法治历史人物等内容,通过墙体彩绘、固定标志、个性化宣传牌、灯柱印字、雕塑作品、电子屏幕、橱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播放,既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又生动形象、易读易懂,让广大群众了解法治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法治文化广场令人赏心悦目,为我们周边居民增加了学法的好去处,让我们在休闲娱乐时还能学习法治知识,感受积极向上的法治力量,可谓一举多得、受益匪浅。”市民董铁说。

     

  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开辟普法新途径。目前,凉州区共建成法治长廊97个,配备有电子灯箱,滚动播放“警钟长鸣”“清正廉明”“宪法宣誓誓词”“12·4国家宪法日”“民法典与生活同行”等宣传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实现法律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打造法治文化书屋,助推法治理念入脑入心。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凉州区在各镇、各街道、各部门(单位)办公区域共建设农家书屋或法律图书角541个,藏书约8万余本。“农家书屋”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法治精神食粮,更好满足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让不少农民告别了牌桌,坐上了书桌;告别了酒场,进入了书场,倡导形成人人懂法律、人人爱读书的新风尚,切实增强了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打造新型普法阵地,凸显时代品牌效应。凉州区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现有法治宣传教育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将行业系统内各类宣传教育阵地融入法治元素,打造一批行业系统特色突出、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法治文化阵地,发挥了行业领域专业普法、精准普法的积极作用。

  武威市公安局凉州分局宣武派出所所长李云说:“我们精心打造的凉州区禁毒教育基地,集展板展柜、实物造型、灯箱灯饰、多媒体设备、声光电技术为一体,通过平面文字、图片、多媒体视频短片、动画、自身体验、互动游戏等,面向全社会普及禁毒知识,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筑牢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禁毒思想防线,营造了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

     

  打造红色法治阵地,激活“红色”细胞。发掘凉州四十里堡战役纪念馆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围绕“一切为了人民·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在“12·4”国家宪法日、“七一”建党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全区各单位干部群众和广大师生参观四十里堡战役纪念馆,聆听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断从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中汲取力量,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自信。

 

依托多形式普法学法平台  打造“N+法治文化”新阵地


  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文明+”法治文化阵地。凉州区突出宪法宣传主题,将法治文化与党建文化、德孝文化相结合,借势借力、提质扩面。紧紧依托全区已建成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7个实践所、481个实践站,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365N”凉州模式,统筹利用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妇女之家、道德讲堂等阵地资源,打造法律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各具特色的法律服务项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培育一批“文明+”法治文化阵地,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延伸覆盖。

  融合青少年学法用法,打造“校园+”法治文化阵地。青少年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凉州区委依法治区办携手区教育局,加强对全区85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打造和管理,使其成为创新性与互动性兼具的“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阵地,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法治基础。通过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凉州区地震科普馆、模拟法庭等,引入法治教育实物展示、体验式教学、VR互动等方式,增加法治教育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打通校园普法“最后一公里”,成为青少年学法新平台。

  融合法治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实现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积极有序地全面建设法治乡村。在基层广泛开展法治镇(街)、法治机关(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区已创建3个国家级“民主示范法治村(社区)”,36个省级“民主示范法治村(社区)”,11个市级“民主示范法治村(社区)”,创建340个区级“民主示范法治村(社区)”,“民主示范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覆盖率达71%。根据“一地一品”原则,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

  融合公共法律服务,打造“公共法律+法治文化阵地”。为提升群众守法水平和用法能力,全区建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38个镇、7个街道和442个行政村、44个社区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中心、站、室采取统一制度上墙,统一文书台账,公开服务内容、程序、联系电话等方式,方便群众就近获得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同时,深入推进全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力。2021年以来,三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12000余人次,通过法律服务专项解答法律咨询56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63件,代写法律文书186份,调处矛盾纠纷2923件,参与化解信访事项34件,做到了应援尽援,实现了“法”与群众的“零距离”。

  

  武威市凉州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春年告诉记者:“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建设法治文化,让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我们司法行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法治乡村建设。进一步提高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面,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行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让人民群众持续接受文化熏陶、感受法治力量,进一步营造人人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社会法治氛围,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凉州,为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建设治理高效、平安和谐的新凉州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