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玉门:突出四个结合 建设法治文化高地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1-09-01 3948
字号:A A    颜色:

 

        去年以来,玉门市始终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贯穿普法依法治理全过程,纳入全市年度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之中,纳入法治玉门、平安玉门和全市综合绩效考评范畴,为各乡镇(街道、园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明确了职责和方向,使法治文化建设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精准普法”模式和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

  玉门市积极探索“精准普法”新模式,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走村入户开展普法意愿调查,征求社会各界对普法内容形式的意愿。编印下发《玉门市以案释法案例选编》《玉门市群众常用法律问题100问》等法律读本3万册,针对不同普法对象制定了具体详细的精准普法方案,形成了不同口味的“普法菜单”。

  组织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执法部门人员组成普法专家宣讲组,深入到乡镇(街道)和园区、社区、学校、企业中,通过法治宣讲、以案释法、法治视频、解答咨询、互动座谈等形式,真正把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实现了精准普法的新突破。

  通过农村“法治学校”、法治文化阵地开展精准普法大宣讲18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到3.2万多人次。

 微信图片_20210901173943.jpg

  

《宪法》学习宣传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

  玉门市制定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宪法〉法律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利用法律咨询服务、集体学法、法治座谈会、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及其他法律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宪法》专题辅导讲座,掀起了《宪法》法律学习宣传教育高潮。

  组织政法系统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了“12.4”国家宪法日、综治宣传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法治文化主题宣传活动112场次。出动宣传车566台次,悬挂横幅标语1686条、展出展板780块,设立咨询台946个,解答咨询7900余人次,散发宣传资料50余万份,培养法律明白人2.66万人,城乡受教育居民群众12.3万人次,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氛围。

 

微信图片_20210901173955.jpg

  人民调解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

  玉门市秉承“边调解边普法”“一件案子就是一个典型法治案例”的工作理念,注重发挥法治文化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充分作用。先后邀请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领导和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娟子工作室蔡娟来玉门集中举办人民调解培训班,组织全市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员、网格员等共60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

  制定了《玉门市完善“三调联动”机制加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玉门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有力促进了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

  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设立3个个人调解室和1个人民调解窗口,聘请3名首席调解员和1名专职调解员负责全市复杂疑难纠纷的调解工作,在市诉调对接中心设立诉前调解工作室,聘请2名有法院工作经历的人员负责诉前调解工作,进一步推进了诉调速裁对接工作的开展。去年以来,全市办理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案件491件。

  法治实践与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

 

  玉门市深入开展“三下乡”“法律进乡村”“法治进农家”等活动,调动各类艺术团体、文化能人,依托乡镇“文化艺术节”“健康徒步”等系列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盛的法治文化精神大餐。

  组织律师经常性的开展“法治体检”“法治扶贫”等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坚持将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推动“法律进学校”,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式、参与式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建立青少年普法基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

 

微信图片_20210901174008.jpg

  聘请法治副校长,法治课开课率达100%。联合中小学校开展以“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平安校园”“平安校园、远离校园欺凌”等普法进校园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观摩学习等活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在校学生一年至少参加三次法治教育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总体目标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坚持将法治文化与单位文化有机融合,推进“法律进单位”,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设立面向公众的法制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定期开展宣传,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