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酒泉玉门:“四聚焦”汇聚乡村振兴法治力量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3-08-25 3061
字号:A A    颜色:

今年以来,酒泉市玉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注重创新工作举措,紧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关键”,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四聚焦”汇聚乡村振兴法治力量。


聚焦“法入民心”

构建立体覆盖普法体系


以法治宣传活动、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作品等为载体,全面深化乡村法治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主题普法宣传,组织普法志愿者、法官、律师、公证员等,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等主题,在“3·8”“3·15”“4·15”“6·26”、农村赶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法律法规集中宣传。


实施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推进农村农家书屋与法治书屋相结合,在63个村(社区)建设“法律图书角”63个。新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广场,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通过手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繁荣法治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探索“全民联动”的法治文化传播路径,充分调动民间组织、书法摄影协会、剪纸工作室、自乐班等社会组织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创作以民法典为主题的书法集、剪纸集、普法微视频、微动漫、普法木版画、泥版画、纸浆画、剧本、小说等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作品,不断促进法治文化作品“百花齐放”。


聚焦“法护民安”

优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优化村(社区)调解队伍。选优配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村(社区)992名人民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员法治培训18场次,并为其发放了人民调解员证件,推动了乡村人民调解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


优化多元调解机制。组织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部分调解员及首席调解员举办培训班2场次,完成证件信息录入及线上培训267人次。


优化专业调解资源。统筹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劳动仲裁、个人调解室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设立个人调解室12个,在开展调解工作的同时,推进普调同行。截至目前,共解答群众诉求900多人次,向群众赠送法律知识读本1000余册。


优化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细化网格责任片区96个,常态化组织996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和包抓村(社区)干部开展“走千家、进万户”活动,逐级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及时处置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及不和谐、不稳定隐患苗头。截至目前,共开展纠纷排查156场次,排查纠纷108件;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74件,涉及金额4600万余元,调解成功率达98.3%;共回访各类矛盾纠纷760件,涉及群众1600余人。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


聚焦“法助民富”

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


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强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形成“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法律服务触角”覆盖全市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依据新修订的《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活动,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依法办理涉及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等案件,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截至目前,共办理涉及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52件(包括农民工欠薪案件43件,工伤赔偿案件1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210人次,为农民工讨薪45.66万元。


充分发挥镇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优化配置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市63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依法办事水平。充分利用市、镇、村三级网格员微信工作群,不定期推送法律小常识、经典案例等,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及时解答群众法律疑问。


聚焦“法塑民风”

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各镇按照遴选条件将村民作为初选对象,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法律明白人”持证上岗,服务基层。按照“订单送课、分类施讲、全员覆盖”的思路,以机关和村组干部、农户户主为重点,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


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设集中连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玉门特色样板,组织相关单位一起研究、挂图作战,努力形成“连点成带、由带变面、连面成群,县、市、省逐级提升”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全景。通过连片打造,形成集群效应,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走出“崇尚法律、重视民情、淳化民风、依法治理”新路子,构建起基层民主法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