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天水市司法局:“三个三”模式助推社区矫正迈向“智慧时代”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3-09-04
字号:A A    颜色:

近年来,天水市司法局认真落实司法部“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建设要求和甘肃省“智慧矫正中心”创建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创新实施“三个三”模式,助推社区矫正迈向“智慧时代”。

  

“三重保障”筑牢“智慧矫正”阵地基础

  

  强化组织保障。2021年,天水市司法局将“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纳入《天水市司法行政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司法行政工作要点》,定期查验创建工作进度,总结阶段性建设成效,确保“智慧矫正中心”建设稳步有序推进。2022年,全市实现市县乡三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公检法司密切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汇报并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截至目前,市级、秦州区、武山县、清水县、张家川县分别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队伍保障。全市社区矫正中心落实专职工作人员29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1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为全市278名社区矫正工作者颁发执法证,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得以有效提升。秦安县聘用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共计对49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形成心理评估报告,对其中2名有再犯罪倾向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沙盘干预,同时提出了个性化矫正建议,为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提供有效帮助。

  

  强化阵地保障。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建成1个市级和7个县级社区矫正监管中心,总建筑面积2758.24平米,建成集立体化防控、扁平化管理、可视化指挥、标准化处置于一体的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并实现了上下成功对接。2021年以来,按照司法部社区矫正中心建设规范和“智慧矫正中心”创建要求,秦安县、张家川县、武山县、清水县对现有社区矫正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共投入100余万元进行主体改造和购置设施设备,规范设置“三区十八室”。累计投入205.9万元规范司法所建设,为社区矫正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打造坚实的阵地基础。

  

“三大举措”赋能“智慧矫正”规范建设

  

  规范应用平台建设。秦安县、张家川县设置“三区十八室”,加大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对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做到统一名称、统一功能、统一设施、统一标识、统一用色“五统一”标准,建成高标准的硬件中心。集社区矫正对象线上精准定位监管和矫正案件线上协同办理于一体的全流程智能化“甘肃省智慧矫正平台”正在试点中,预计11月正式运行。

  

    提升智慧帮教实效。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自助矫正终端,自助办理报到登记、信息采集、日常报告、教育学习、公益活动、外出申请及销假、执行地变更申请和信息查询等业务,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塑人生,提高教育帮扶效果。

  

“三项机制”激活“智慧矫正”作用发挥

  

  监督管理精细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社区矫正对象推行“个案教育法”,做到思想、生活、日常、工作、现实表现“五清楚”,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因人施教、对症下药。通过“信息化核查+钉钉打卡+入户走访”三结合的方式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每天两次定位核查,实现“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秦安县司法局对现存的1000余册社区矫正对象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及照片电子化扫描,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

  

  协同执行高效化。依托“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与公、检、法、监狱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有效衔接矫正接收、收监执行、刑事奖惩、调查评估等执法环节,推动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和高效化,打通了案件流转“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审前社会调查评估送达“零时差”,确保刑罚准确执行。平台运行以来,共接收办理社区矫正案件555件,流转审前社会调查评估135件。

  

  帮扶救助多元化。从“法律和社会”两个课堂入手,利用“钉钉”“微信”“短信”等线上多种平台,努力构造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学习交流体系。不断提升矫正对象社会归属感,积极落实社会适应性帮扶机制,协调有关部门为社区矫正对象落实相关政策,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三个基地”建设,为做好教育帮扶创造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教育基地16个,公益活动基地37个,就业基地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