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天池,又称洋汤天池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洋汤河上游,水域面积0.88平方千米,水深最深处达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万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湖泊。依托水面资源及周边森林资源,湖区已经建成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着天池景区知名度的提高,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前来避暑游玩,年均接待游客量约20余万人。
为深入推进平安景区建设,全力维护景区治安秩序,文县公安局按照主动创稳部署,结合“派出所主防”职责,对标市局“十大平安建设”要求,以景区警务室为载体,积极推进景区警务工作前移。文县公安局天池派出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除隐患、防案件、保畅通”工作目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探寻破局之策。从思想引领、数据赋能、机制建设、效能发挥多层面发力,创新推行“三个三”警务模式, 全力打造最美平安风景线,把天蓝水蓝公安蓝,山美水美“警”色美融为一体。
聚焦“三大融合”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立足景区管理工作社会关系广泛性和工作形式多元化特点,在力量融合、机制融合、职能融合三个方面精心设计,综合施策,探索构建基层治理与平安景区融合治理的新格局。
融合社区网格,汇聚警民共建力量。着力社区警务工作与社区“网格化”治理融合,全面推进“警网融合”机制建设,发动社区民警与社区网格员、网格志愿者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助。社区民警充分调动社区网格员、网格志愿者等力量28人。在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向景区服务对象宣传各类防范知识,把防范知识送进群众家庭,送入群众心中。经过强化宣传工作,天池辖区连续两年未发生电信诈骗案件,守好了群众的钱袋子。
融合部门力量,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警网融合”治理工作机制,天池派出所积极联系天池镇党委政府,协调镇综治、司法、企业等职能部门组成天池景区平安建设综合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针对治安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天池警务室积极与公航旅天池公司建立警企联勤联动运行模式,对“一队一室”(公司安保大队和景区警务室)混合编队,统一指挥调度,工作无缝对接,集中实施发力,彻底改变警企脱节、单打独斗的局面,有力推动了巡逻防控工作提档升级。
融合职能职责,优化警务运行机制。结合辖区社会治安特点将基层警务深度融合,彻底消除派出所和交警各自为战的壁垒,形成“派出所+交警”职能融合、责任捆绑,多警联动、一警多能的职责体系。打破警种壁垒,统筹开展巡逻管控、警情处置、事故勘查、车辆管理等各项工作。盘活“两站两员”力量,打通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力量薄弱,延伸不到位的难点堵点。
聚力“三项举措”
激活智慧警务新动能
突出数据赋能做强基层治理手段,按照核心景区圈、集镇圈、环镇圈三层防护圈规划,建立以综合指挥室为阵地,以“情指行”平台为中枢的智慧防控网。
布建智慧感知网络。不断织密防控天网,在关键点位、重要地段科学布建各类前端感知设备。建立健全“视频+巡防”工作机制,在公安自建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将景区视频监控系统接入警务室。同时增加车辆、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监控探头,通过综合指挥室、警务室“情指行”平台,可实时直观掌握景区主要出入口、人员聚集区等重点部位人流和治安情况,实现对景区全时空掌控,提升整个景区和水域技防覆盖面。
延伸实战指挥平台。依托全市“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平台,不断延伸工作 “触角”,将“情指行”一体化平台接入景区警务室,实现情指行平台“五级贯通”。融合“情报、指挥、勤务、舆情”要素,发挥内外联动、上下联动、警种联动等三大枢纽功能,实现指挥调度、视频巡查、预警研判、基础管控一体化运作,全力营造安全有序的景区环境。
建强快反指挥体系。突出实战引领,以警务室为中心,锚定打造快速反应、整体联动、扁平高效的可视化“指挥前哨”,立足景区警情、矛盾等形势特点,规范细化常态、应急、安保、专项等实战场景模式。借助4G执法记录仪、微信视频,依托警务区民警、一村一辅警、“双协员”资源力量,实现对警情案件部署、响应、处置的高效指挥、全程掌控。
突出“三个重点”
打造平安景区新样板
天池派出所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打防管疏结合,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着力打造平安景区新样板。
突出“矛盾不上交”,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百万警进千万家”、“十大起底”等活动为抓手,通过数据排、警情排、网格排、入户排等多种方式,对各类矛盾纠纷逐一过筛、应排尽排,及时发现、源头治理;对梳理出的矛盾纠纷,按照“征地拆迁、金融风险、劳资纠纷”分类和“红、橙、黄、绿”四级精准评估分级管控,协调相关力量主动靠前化解、源头处置。全面开展重点人员摸排调查和风险评估,分类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控台账,并将重点人员、矛盾纠纷录入“情指行”平台,逐人落实稳控责任,逐人制定管控措施,确保将重点人员吸附在当地、稳控在源头、控制在网格。经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景区内的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实现了景区内连续三年零发案。
突出“平安不出事”,净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全面“体检”旅游公司3辆观光车、3辆服务车安全技术状况,仔细排查驾驶人安全资质,守牢公共服务关。对辖区“五小车辆”全面摸底排查,分类建立台账清单进行管理。协调交通管理部门组成“联检小组”,全面排查整治景区道路隐患,全面规划旅游车辆停靠区域、优化游客接待线路,先后整改交通隐患5处,配置路面标志标牌10余块。严厉开展秩序整治,严查超载、超速、私家车辆拉客、不按规定线路时间运输等违法行为。大力开展酒驾、醉驾、农用车、摩托车、三轮车辆超载等违法行为,维护好景区沿线交通安全生态环境。除日常开展交通勤务外,在节假日,由于游客量和车辆数剧增,该所民辅警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天候疏导交通并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全力维护景区交通秩序,保障了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聚焦“服务不缺位”,优化助企惠民服务措施。深入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实行便民服务个性化、全时化、定制化,完成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建设,集中办理户政、车驾管等高频业务。科学安排勤务部署,根据景区游客流量变化,按照“警力跟着人流走”的原则,科学部署景区巡逻防控和警务室安保值守警力。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安排民警、专职巡防辅警、村级联防保安、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流量较低期间轮班调休,游客流量高峰期间加班运转,开展动态巡逻、定点值守,切实加强景区人流高峰时段的服务质量。
文县公安局天池派出所天池景区警务室,将坚持在严谨中求精,在创新中求变,以警网融合机制建设为抓手,以“平安景区”创建为目标,在传统型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入景区的特色元素,将日常防范宣传融入乡村旅游文化中,进一步深化防范宣传、创新勤务方式、夯实社区防控、护航乡村发展,全力打造天池景区特色“平安前哨”示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