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存在血样送检程序瑕疵问题,但未向公安机关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评查员在案件评查登记表中这样写道。2025年,白银市平川区检察院办理的李某危险驾驶案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评查发现,未及时就血样送检程序瑕疵启动侦查活动监督,不仅促成个案整改,更推动公检法联合制定生物样本取证规范,辐射全区多个办案单位。这个“小案件撬动大治理”的实践样本,正是该院创新构建“全要素覆盖+全周期闭环”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成效的生动缩影。通过该机制,平川区检察院既破解了“案多人少质效难”的困境,又实现了司法质效与社会治理双向提升。
最后,全体参会人员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以奋进之姿,凝聚新时代团结力量!
四级评查筑牢防线
从“各自为战”到“全员共管”
“总认为评查是案管部门的事,现在自己办的每起案件都要过‘四关’。”刑检部门检察官所说的“四关”,正是该院建立的“办案人自查-部门内核查-全院互查-案管复评”四级评查机制。通过制定《案件质量检查评查复评工作办法》,将检察长、部门负责人、承办检察官的评查责任清单化,形成全员参与的“责任共同体”。实践中创新建立的“1+N”评查专班模式,由案管部门牵头,从业务部门抽调13名骨干组成常设评查人才库参与重点案件评查。2025年开展的“不捕不诉”案件专项评查中,通过“沉浸式”阅卷,发现并及时纠正法律文书说理不充分等问题12个。
针对基层院“四大检察”发展不均衡问题,该院建立差异化评查标准:对占比较大的刑事检察案件实行“全案评查+专项复查”;对尚处发展阶段的公益诉讼检察案件采取“个案指导+类案培育”;对易引发信访风险的控告申诉案件推行“办结即评+回访跟踪”。通过分类施策,对帮信罪等高发案件“翻旧账”,发现讯问不规范、冻结款物不当等通病5类,由此联合公安机关共同制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审查指引》,使得该类案件侦查活动违法率下降83%;将文物保护经验“嫁接”到国有财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得公益诉讼案件量上升28%。
闭环管理提质增效
从“事后纠错”到“源头防治”
“现在每个案件都要评查多次,就像有了‘法治GPS’,办案更踏实了。”民事检察部门的检察官坦言。每季度最后一周,该院业务推进会的“质量会诊”雷打不动。会上通报的《案件质量评查分析报告》,既曝光个案问题,又研判类案风险。这种“常规查全面体检、重点查精准把脉、专项查对症下药”的“三查”机制,配合季度通报制度,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良性循环。
将评查结果与检察官业绩考评深度挂钩,是该院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年度考核中,案件质量评查结果将作为评价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办案业绩和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职务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评查结果为瑕疵、不合格的,办案人员向检委会作书面汇报,分析问题原因和制定整改办法。同时,让优秀案件“脱颖而出”,对评查出的优质案件优先推荐参评市级以上典型案例或优秀法律文书,该制度实施后,文书瑕疵从每案3-4处降至1-2处。
协同联动激活治理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每月形成的《案件质量态势分析》,不仅是内部改进的“诊断书”,更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指南针”。针对评查中发现的危险驾驶案件量居高不下问题,向交通运输部门发出加强行业监管的检察建议,推动全区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使该类案件发案量持续下降。建立“异常数据吹哨”机制,2025年3月发现王某贪污受贿案和戴某等人诈骗案判决书存在刑期计算错误,该院迅速启动类案监督程序,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从而推动审判更加规范。2025年4月发现陈某、黄某两起相似诈骗案,量刑建议相差6个月,评查组复核发现王某诈骗一案在量刑情节的考量上存在疏漏,由此启动整改并对常见罪名量刑情节进行梳理形成审查清单,系统性提升“同案同办”的实践水平。
对外构建“检察+行政+行业”协同治理体系,针对危险驾驶案件中血样送检超时、保存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检察建议撬动公安、卫健、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协同治理,公安机关就血样取证进行“制式规范”,卫健部门就血样采集开通“绿色通道”,商务局引导多家餐饮企业提供“酒后叫代驾”服务。出租车司机赵某感慨:“现在才明白方向盘在咱手里,平安路要大家一起铺”。
案件质量评查机制通过全员责任体系、全域评查网络、全程闭环管控,实现了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预防”、从“个案整改”向“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变。平川区检察院这种“全要素+全周期”的双轮驱动模式,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为基层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