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平凉灵台公安:“红色密码”赋能平安善治 激活基层警务新动能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5-07-11 596
字号:A A    颜色:

盛夏时节,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小村村一处不起眼的窑洞群,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80年前,这里诞生了灵台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小村徐家临时党支部,革命先烈乔培仁、徐培俊等人曾在这里传递情报、发动群众,点燃了灵台革命的星火。


如今,守护在距离小村徐家临时党支部旧址3公里处的灵台县公安局西屯派出所,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枫桥经验”为引领,以“摩托警务”为纽带,以“智慧治理”为支撑,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篇章。


烽火印记

“窑洞党课”续写时空对话


7月1日,在小村徐家临时党支部旧址一孔复原的窑洞内,斑驳的煤油灯映照着泛黄的《地下工作守则》,与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民警胸前佩戴的党徽形成跨越时空的辉映,这样的“窑洞党课”是西屯派出所每季度“党员活动日”的规定动作。


1.jpg

西屯派出所党支部开展“窑洞党课”活动(央广网发 赵江宏 摄)


“第一次走进小村徐家临时党支部旧址,先辈们筚路蓝缕、矢志不渝的信念,让我胸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崇敬与责任……”翻开西屯派出所青年民警彭志远的笔记本,上面工整记录着参加“窑洞党课”的所感所悟。


近年来,西屯派出所党支部实施红色教育浸润工程,建立起实景教育、理论学习与警示警醒相融合的“三维学习体系”,筑牢红色之魂的核心载体。“党支部通过‘窑洞党课’,将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全体民警辅警砥砺初心、汲取力量的‘活教材’,让大家在身临其境中感悟红色信仰的厚重底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西屯派出所指导员马小明说。


走进西屯派出所党建活动室,“红色教育角”几本泛黄的连环画册与徐家临时党支部的复原地图并列摆放。1945年,革命先烈徐培俊等人在此秘密发展党员、传递情报的事迹,被绘制成连环画册,成为新警入职的“第一课”。除了实景教学,西屯派出所党支部还创新开展了“红色读书会”等活动,民警辅警们围坐一起分享学习心得,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队伍建设的“定盘星”。最近一次分享交流中,马小明在笔记本上记下新感悟:“小村徐家党支部当年保护的是革命火种,先烈们用脚步串联民心,我们现在守护的也是民心……”


摩托警务

车轮织网打通治理末梢


清晨,“突突突”的摩托车引擎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西屯派出所民警杜玉龙骑上警用摩托车,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开始巡逻。立足辖区巷多路窄、村社距离较远、警务区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2023年,西屯派出所创新推出“摩托警务”,6辆警用摩托车成为打通治理“末梢”的利器,这支被老乡称为“铁骑队”的摩托警务分队,承担着全镇60%的接处警任务。


“南家的牛啃了北家的麦子,东家的鸡偷吃了西家的菜……基层派出所调解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可谓是家常便饭,如今‘摩托警务’可以做到就近处警、快速处警,大大节约了警力资源,提高了处警效率。”马小明说。


2.jpg

西屯派出所民警向群众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央广网发 赵江宏 摄)


今年夏收期间,小村村民老徐的收割机碾过王婶的地畔,双方发生争执。驻村辅警小薛接到网格员报告,骑上摩托车直奔田间地头先期介入,随后指导员马小明也带着调解员赶到,从徐培俊团结群众的故事讲到民法典条款,最终双方在田埂边握手言和。


近两年,西屯派出所摩托巡防里程超2万公里,通过“移动接警”现场处置纠纷300余起,九成以上矛盾在网格内就地化解。更让群众暖心的是,社区民警辅警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办证、送证上门150余次,定期为留守儿童开设法治课堂、安全宣讲100余场次,“摩托警务+一村一辅警”模式,让警力下沉至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炕头灶边,被乡亲们称为“流动的警务站”,警民关系在车轮与田埂的交织中愈发紧密。


智慧赋能

“数字联防”守护平安愿景


走进西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电子显示屏上,近百路监控画面实时跳转,值班民警轻点鼠标,白草坡村口的实时画面即刻弹出。“这是全县首个整合社会资源的数字乡村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整合党政机关、重点部位等外部监控,构建平安乡村联防联控网,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镇’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民警宋晓波说。


今年3月,辖区部分农户家中的看门狗接连被盗,民警调取监控发现,深夜有可疑车辆频繁出入村道,借助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派出所民警48小时内便锁定流窜作案的嫌疑人。“过去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跑腿,要是放在以前,光摸排就要一周多。”办案民警说。


3.jpg

西屯派出所依托“警调对接”机制妥善化解一起矛盾纠纷(央广网发 赵江宏 摄)


为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近年来,西屯派出所还联合司法所、市场监管所、村委会等单位组建“红色党建联盟”,每月召开警社联席会议,协同开展治安巡逻、安全检查、普法宣传等活动,形成问题联排、风险联控的治理闭环。同时依托“警调对接”机制,联合司法、人民调解员、乡贤、退休老党员组建“银龄调解队”,专攻各类“疑难杂症”,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马小明常常叮嘱年轻民警:“科技再先进,也不能代替民警走进群众心里,屏幕后的数据,必须配上炕头的温度”。


落日余晖下,蜿蜒的村道上,蓝白相间的警用摩托车在穿梭。山风吹过塬畔的杜梨树,沙沙声仿佛在诉说:从铁脚板到摩托车,从煤油灯到智慧屏,变的只是时空坐标,不变的永远是守护平安的初心使命,这片热土地,正见证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红色基因滋养下绽放出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