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祁连山下的武威天祝绿意盎然,18.2万亩高原夏菜生机勃勃。武威市天祝县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气候冷凉,是种植高原夏菜的理想产区。近年来,天祝县发挥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食用红笋、甜脆豆、娃娃菜、菜心等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聚力打造高原夏菜1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然而几年前,这片“绿色产业”背后,每年约16万吨废弃菜叶(俗称 “尾菜”)如同一道“生态伤疤”—— 腐烂堆积、污染水土、滋生蚊蝇,既让菜农头疼、村民抱怨,更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如今,走进天祝的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养殖棚圈,一幅“包袱”变“财富”的图景生动呈现——堆积的尾菜消失了,生产线将废弃菜叶转化为有机肥和优质饲料,养殖户喜领免费青贮料。这份转变,源自天祝县检察院持续发力、精准监督的检察公益诉讼实践。
尾菜堆积引民忧 检察监督揭“暗疮”
三年前,天祝县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大量红笋叶、娃娃菜菜帮等尾菜被随意丢弃在田埂、路边、河岸,腐烂发臭滋生蚊蝇,渗滤液污染土壤和水源。“这些尾菜若处理不当,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官刘忠在前往调查时,当地村民如是说到。而传统的耕地回填或晾晒,不仅成本高、效果差,还引发二次污染和村民不满。
调查显示,随着天祝高原夏菜产业规模扩大至18万亩以上、年产量超44万吨,尾菜量也激增至约16万吨。“生态包袱”如何科学处置,成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峻考题。菜农宋莲坦言:“处理一吨尾菜要花200多块,实在负担不起。”种植大户韩珏尝试过多种方法:当饲料,水分大易致牲口生病;堆肥,成本高;直接还田,又怕传播病害。传统处置方式陷入“成本高、污染重、民怨大”的困境。检察公益诉讼,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切口。
田埂听证聚共识 穿透监督破壁垒
面对棘手的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天祝县检察院跳出“就案办案”思维,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为抓手,启动穿透式监督——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蔬菜冷链仓库,直面问题现场。
县检察院围绕尾菜污染治理精准立案8件,并创新在田间地头、尾菜堆积的冷库旁召开“带泥味”的公开听证会。听证席上,村民代表、合作社与企业负责人、农技专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齐聚,“面对面”摆困难、提诉求、讲技术。
“听证会不是走过场,是凝聚治理合力的平台。”刘忠说。菜农谈成本压力,企业讲效益顾虑,专家析技术路径,部门听群众呼声。一次次坦诚交流甚至激烈辩论后,治理的痛点、堵点逐渐清晰,科学处置方向愈发明确,社会共治共识逐步凝聚。这种 “把问题摆到阳光下”的监督方式,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检察建议“划重点” 治污机制应声建
凝聚共识只是起点,推动建章立制、压实责任才是关键。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听证论证后,2023年6月,天祝县检察院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针对性检察建议:一是完善制度,明确尾菜处理责任主体和路径;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这份建议直指治理核心。县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于2023年8月出台《天祝县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天祝县蔬菜尾菜处理利用办法》,首次在县域层面构建“谁产生、谁付费,专业处置、政策扶持”的尾菜治理责任链条,从制度上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办”的核心难题。
技术创新促转化 尾菜成“香饽饽”
制度落地催生实践突破。在检察监督推动下,尾菜资源化利用的“天祝方案”逐步成型。
有机肥生产线让尾菜“点废成金”。种植销售大户韩珏投资建设的日处理300吨有机肥生产线,正将成吨尾菜经粉碎、配比、堆沤、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以前花钱处理的‘垃圾’,现在成了抢手货。”韩珏介绍,2024年已处理3.2万吨尾菜,收购周边菜库尾菜还带来可观收益。
饲料化技术破解牧民难题。天祝县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历时四年、上百项试验攻关的“尾菜饲料化青贮关键技术”,将红笋叶、娃娃菜菜帮等尾菜与藜麦秆、小麦秸秆科学配比,通过机械裹包青贮工艺转化为优质饲料。经检测,其粗蛋白含量达 6.8%-11.9%,54种农药残留未检出,重金属含量达标。
在打柴沟镇尾菜饲料免费发放点,养殖户张永宏装着饲料说:“这饲料太好,牛羊爱吃,粗蛋白高,能省近三成精饲料钱。” 目前,像他这样受益的养殖户超500户。2024年,相关企业生产1万吨尾菜青贮饲料,通过免费发放与平价销售填补当地30-40万吨的饲料缺口,实现“以农促牧、以牧养农”的良性循环。
公益诉讼显担当 守护绿水青山与产业兴旺
如今,天祝高原已不见“尾菜堆放、河道污染”景象。在检察公益诉讼推动下,当地建成尾菜治理长效机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3 家专业化尾菜处理企业涌现,流通环节尾菜综合利用率突破80%,年回收利用尾菜16万余吨。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三赢”。菜农告别尾菜处理难题,企业收获新增长点,牧民降低养殖成本,高原夏菜产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
“公益诉讼要解的,正是关乎民生冷暖、系着绿水青山、连着产业发展的真问题。”站在打柴沟镇的产业路上,刘忠望着满载尾菜驶向加工厂的运输车和绿野间的村民,倍感欣慰。祁连山麓的菜田,不仅孕育着丰收,更见证着检察力量以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为高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写下 “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