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以法治底色绘就平安画卷——临夏州和政县三合镇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纪实

责任编辑:孔令闻 发布时间:2022-05-11
字号:A A    颜色:

  五月的临夏州和政县景色宜人,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三合镇石虎家村13户群众因田间的蔬菜大棚拆除后,复耕退租重新划分地界问题发生纠纷,镇综治中心及时安排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调解,邀请退休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重新划分地界,化解矛盾纠纷,保障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三合镇党委、镇政府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大力推进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向发力,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建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法治底色绘就和美平安画卷。

 

“一网”覆盖 激活乡村治理“一盘棋”

 

  去年冬天,鸿瑞社区的网格员多次接到居民反映家中暖气不热的问题,社区综治中心积极衔接供暖公司、物业公司查明原因后,组织各方召开协商议事会制定解决方案,对破损的下水管道及时维修更换,并清理了下水井内的污水,居民供暖问题圆满解决,社区群众一致赞誉。

  

  “如今,有难事我们就找网格员,反映的问题都会有着落,感觉心里很踏实。”60岁的鸿瑞社区居民老张开心地说。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已成为三合镇推进乡村治理的真实写照。三合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不断提高网格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水平。

  

  全镇以自然村、社、楼栋等为基本单元,按大体覆盖30至100户的标准细分网格,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实现人、事、物全覆盖。每个网格均配备网格长、网格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乡、村、社为线条,社长为核心,村民积极参与,条块结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我们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大家的健康就能多一分保障!”张家咀社网格员张富海说。疫情防控期间,他每天一大早便赶到防疫点参加执勤,忙碌一天有时候凌晨才回家。

  

  据了解,三合镇共配备网格员98名,他们通过日常巡查,准确掌握网格内的各类情况,在信息报送、隐患排查、矛盾化解、法治宣传、便民服务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档案”“活地图”。

 

多元解纷 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2021年8月,鸿瑞社区居民康某反映称,丈夫马某经常殴打其本人及两个成年子女。对此,镇综治中心协调司法所介入调解,采取“背靠背”“面对面”的调解方法,及时化解了家庭矛盾。

  

  2021年11月,83岁的周刘家村群众李某由于耕地被规划列为用地项目,其和儿子王某发生补偿款争夺纠纷。三合司法所向王某讲解了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促使李某母子自愿达成协议,一次性解决了争议补偿款问题。

  

  为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合司法所总结多年经验,打好“坐、联、约、巡、访”五张调解牌,选聘100名调解员,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实现调解矛盾纠纷“快、准、稳”的效果,真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我们总结的‘五张调解牌’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三合司法所的张仲胜介绍说,“坐调”代办牌,就是调解员采取在调解室定点守候“坐诊”的办法;“联调”解难牌,是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协调司法所、派出所、检察室、法院、信访局等多家单位整体联动调解;“约调”自助牌,是用二维码、电话、短信、微信视(音)频等方式进行“预约”;“巡调”介入牌,是调解员在走访中主动参与突发情况的疏导,引导群众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纠纷;“回访”结案牌,是定期组织调解员对已调解的矛盾纠纷进行回访,对未完全履行协议或拒绝不履行协议的予以说服教育。

  

  一次次握手冰释前嫌,一张张笑脸写满赞许。三合镇在推进乡村治理大局中,调解员融合情、理、法,用心用情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特色普法 让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

 

  每年的4月,三合镇铁公山梨花节如期举行,踏春游客竞相而来。司法所工作人员借机组织开展“梨花普法”活动,备受群众青睐。

  

  近年来,三合镇紧密结合实际,集思广益形成了“一年一思路”的普法计划,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把一“动”一“静”相互结合,落实定期授课、宣讲、培训等动态讲授教育,强化板报、横幅、简报等静态阅读教育。各单位还利用闲话台、巷路、院落等开展“面对面”普法,采取公众号、微信等“键对键”融屏普法。

  

  该镇通过积极培育特色普法,形成了“普法公交车”“梨花普法”“油菜普法”等一大批普法亮点,把群众依法办事的广度和老百姓满意的程度作为普法工作的试金石,让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八五”普法深入开展,营造出法治宣传助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1+1+2”模式 让法律服务可感可触

 

  不久前,65岁的石虎家村村民张某向前来村里开展法律顾问工作的律师咨询有关赡养问题。律师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分析了赡养老人、继承财产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张某听后表示很满意。

  

  近年来,三合镇把公共法律服务站、室作为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窗口,采取“窗口化”和后台延伸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为此,三合镇在各村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基础上,于今年成立了商事公共法律服务协会。

  

  “我们通过上门提供法律服务,为劳动者维权,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疏导信访人依法信访,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律师朱湧这样说。

  

  为提升村(居)法律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覆盖面,三合镇探索打造了公共法律服务“1+1+2”模式,即“1名村干部+1名片区司法所工作者+2名律师”,充分发挥法律工作人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让公共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镇上还建立了“律心调”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镇、村由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组成了调解联动小组,大大提升了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