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背包警务”温暖美丽乡村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3-06-05
字号:A A    颜色:

小小背包,装着一方群众

民警跑腿,服务做到心里


长期以来,居住在陇南大山里的人们,由于受地理地形的影响,群众到派出所办事、民警下乡走村入户,耗时耗力、效率很低。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康县公安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推出“背包警务”模式,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背在肩上,背出了警民鱼水情。


图片


康县公安局豆坝派出所副所长袁义荣和同事整理好走访入户的材料,将反诈卡片、宣传彩页、登记簿、办好的身份证等物品分门别类装进这个双肩包里。


豆坝派出所辖区有豆坝镇和店子乡的31个村子,分为四个警务区。由于辖区村落分散偏远,民警下乡经常一走就是一两天。


图片


送来了新的户口本,民警和村里的老人拉起了家常,教一些反诈的知识。遇到需要换证的,民警便会打开身后的警务背包,帮村民现场拍摄身份证照片,等回到所里完成登记制证后,下次入村的时候送到村民手上。


结束马家村的工作,民警将收集到的信息和待办事项放入背包,驱车赶往下一个村子。


在豆坝派出所,所有的社区、驻村民警每周都有走村入户的工作安排。派出所民警一周要走访45户、开展不少于3天的入村工作,“背包警务”就在这样一次次的上门服务中逐渐形成。


图片


豆坝镇和店子乡位于康县西部,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群众办事效率不高。如何才能将警务的触角前移,成为豆坝派出所民警考虑的头等问题。在长期的日常下乡过程中,他们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背包警务”。


图片


自从推行“背包警务”模式后,民辅警肩上的“警务背包”几乎变成了一个“流动派出所”,把公安办理的许多业务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让最基层、最偏僻、最需要服务的群众能在自家门口办理相关业务,也让民警自身的工作更有成效,豆坝派出所也因此而荣立集体二等功。


2021年6月,康县公安局在全县推广豆坝派出所“背包警务”典型经验,一次性为全县67名社区民警统一配备了警务背包,并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增添了上门办证、法律宣讲等服务项目。


警务背包把民警工作日志、工作手册、待办事项背下去,把辖区社情民意、基础数据、问题线索、群众急难愁盼背上来,变以前的“群众跑路”为现在的“民警跑腿”,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派出所到村民家中,一来一往,这看似简单的行程,却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了警务围着民意“转”。如今,“警务背包”在康县成了民警走村入户、服务群众的“百宝箱”。民警走村入户到哪里,背包就背到哪里,警务服务就跟到哪里。


图片


警务背包,成为康县公安社区警务的好帮手,推广之后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康县成为许多人旅游的首选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5%的阳坝4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就是其中之一。一大早,阳坝派出所的民警就背上背包,前往景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为游客找回手机、联系住宿、调解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却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暖心服务。


阳坝派出所辖区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有好几个风景区都在管辖范围内。除了开展景区的正常警务工作,民警还要负责34个行政村的公安服务。“背包警务”模式的推广,让景区服务和社区警务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警务背包目前已推广应用到康县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三抓三促”行动中,长坝派出所结合“背包警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康略高速公路是我省重大项目工程之一,为了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属地长坝派出所民警李彦隔三差五就去项目现场,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添力。


如今,康县公安“背包警务”模式,已被推广到陇南多个县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刘汉朝就是这一模式的创新实践者。陇南市武都区公安局裕河派出所,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山路九曲十八弯,出行极其不易。本着让群众办理公安业务“一次都不跑”的想法,刘汉朝准备了几个背包,里面不仅装满了各种办公用品,还装着扳手、螺丝刀这些维修工具。


多年来,刘汉朝踏遍了管辖区每个村子、走遍了每户家庭,帮他们修电路换灯泡、送证上门,将服务做到群众心里,群众亲切地叫他“大忙人”。


图片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这也是“背包警务”的内核所在。对山大沟深的陇南乡村群众来说,民警就是他们安全感、幸福感的守护者,民警的服务越到位,群众的获得感也就越充足。


一个小小的背包,不仅把公安业务装了进去,更多的是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所求装了进去,真正实现了“民警包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有民警”,让“群众跑路”转变为“民警跑腿”,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拓展优化了服务群众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