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政法网 今天是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酒泉市强力推动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化联动” 激活市域治理“神经末梢”

来源:甘肃政法网 责任编辑:张曦云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
字号:A A    颜色:

近年来,酒泉市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硬件标准化、机制创新化、服务品牌化”三维发力,高标准持续推进基层司法所改造升级,推动基层法治均衡发展,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造出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的生动样板。


阵地建设标准化,打造基层法治“新图景”


对标《甘肃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硬件提质工程”,近三年累计投入1130余万元完成60个司法所改造升级,其中打造省级样板司法所19个,规范化司法所占比达到76%。新改造司法所统一采用“一站十室”功能布局(公共法律服务站+十大专业功能室),创新实施“五化”建设标准(外观一体化、标识醒目化、布局功能化、职责明晰化、业务便利化),全面落实统一标识标牌、智能装备配备、数字化档案管理等举措,全市司法所平均办公面积达到147.5㎡,功能室配置率达100%。通过规范化提升带动,推动全市司法所工作阵地从“基础达标”向“品质提升”转变,服务功能从“单一职能”向“集成式”法治综合体转变,真正实现群众“进一扇门、办十件事”。今年上半年,全市司法所辖区信访量同比下降35%,群众办事效率提升60%,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显著增强。


治理机制创新化,构建矛盾化解“新格局”


构建“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化解和“两类人员”全周期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具有酒泉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


矛盾化解融合联动。全面打造“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村社”立体化调解网络,着力提升各级调解组织“五落实”“六统一”规范化水平和重点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覆盖率,全市整顿规范各类调委会758个,针对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等高发领域,设立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增至134个,覆盖领域进一步扩大。创新设立“行业调解专家库”,吸纳退休法官、乡贤能人等专业力量235人,全市人民调解员总数达到6777名。1—6月,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804件、调处化解5754件,化解成功率达99.1%,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长期保持为零,法治惠民成效显著提升。


特殊人群管理创新。推行风险评估、智能监管、帮扶就业、心理矫治、社会衔接“五步工作法”全周期管控体系,建立动态档案库,实行“心理矫治+法治教育”双轨机制,社区矫正对象电子定位监管覆盖率100%,动态轨迹追踪精度达98%;创新刑释人员“一对一”帮扶和“技能培训+就业直通车”安置帮教模式,全市建成107个安置帮教基地,安置率达98%。


法治服务标准供给。部署开展“服务实体经济·律企携手同行”“法治体检”等活动,持续打造“法援惠民生”品牌,组建律师服务团队31个。全市7个县(市、区)、79个乡镇(街道)、503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业务线上线下同步运行,法治建设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服务品牌特色化,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品牌服务全域辐射。以“马背普法队”“罐罐茶调解室”“铁人说事室”等各具特色的服务载体为引领,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群众矛盾群众调”等活动,打造基层法治特色品牌矩阵,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联合酒泉监狱成立“驻狱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将枫桥经验引入高墙,推动市域治理“神经末梢”进一步延伸拓展。


数字法治全域赋能。推进“智慧司法”建设,全域推广“线上调解+VR普法”新模式,累计开展VR法治体验活动230余场。建成“规范化矫正中心”6个,加快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与天网、雪亮工程有效衔接,提升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判、智能化管理与智慧调度等功能,推动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从“粗放式、人工化”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执法实时远程管控和社区矫正工作全业务、全流程、全方位统一管理。


治理效能全域提升。深入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推行“三治融合”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全面实施“民主法治示村”百村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0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76个,社会治理成效显著。酒泉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